54512人加入学习
(3人评价)
2021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精讲课
价格 ¥ 1280.00
该课程属于 2021心理咨询师(中科院)-零基础速成直通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心理发展的内容:

(一)心理的种系发展: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的种族发展:指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

(三)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发生:从无到有

(二)发展: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

心理发展的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二)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三)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四)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是本质特征,具有普遍性。

1.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中进行的。

2.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

3.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二)年龄阶段的根源

在不同的发展决断,不同的认知起着主导作用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遗传和环境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本质问题。

(二)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三)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四)关键期问题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

(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一)遗传因素觉得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遗传决定论

(二)代表任务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1.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2.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

3.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一)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环境决定论

(二)代表人物是行为注意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

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2.片面的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一)二因素论

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遗传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2.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孤立存在的因素。

3.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心理发展理论

 

[展开全文]
夏章喆 · 2021-10-05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心理健康咨询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

用途和效度

 

[展开全文]

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

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以进食、睡眠及性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

(一)进食障碍

(二)睡眠障碍

(三)性功能障碍

第七单元 癔症(歇斯底里)

癔症的背后一定有其既得利益

癔症性格特征:情感丰富、自我中心、暗示性高、富于幻想。

某些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可伴有癔症发作

[展开全文]
刘馨丽 · 2021-10-04 · 52、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8 0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四)攻击性人格障碍

(五)表演型(癔症性)人格障碍

(六)强迫型人格障碍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

二、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展开全文]
刘馨丽 · 2021-10-04 · 51、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7 0

第四单元(应激相关障碍)

反应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 1小时内发病,通常能较快缓解(1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闪回记忆)半年内发病,一般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持续多年或终身不愈。

适应障碍:情绪、生理、行为障碍--社会功能受损。

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

(先天生物遗传素质因素与后天环境习得因素的作用)

 

[展开全文]
刘馨丽 · 2021-10-04 · 50、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6 0

心境恶劣障碍

心境抑郁、抑郁性神经症、抑郁症(需要区分)

 

[展开全文]
刘馨丽 · 2021-10-04 · 49、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5 0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

身心相对成熟的个体

高级情感,而不是低级情绪

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依恋

意味着奉献的意愿

内容是多元的,核心是对异性魅力的知觉

哈特菲尔德-爱情的分类:激情爱,伙伴爱

李(J.Lee.1973)-爱情的分类: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

社会交换论-爱情的发展阶段

求爱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一种潜在价值的最大化。

阶段一:取样与评估

阶段二:互惠

阶段三:承诺

阶段四:制度化

婚姻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婚姻关系的实质,在于其社会性。

婚姻行为取决于婚姻动机。

动机一:性需要

动机二:繁衍需要(集体无意识)

动机三:经济学层面的理性考虑

夫妻关系的类型1:爱情型

外表与性吸引/人格魅力的吸引,因此爱情产生。

后者更具有稳定性,且超越外表。

并不是够漂亮,就可以被“豪门”接纳。

有了爱情发生,不等于有能力维持爱的能力。

夫妻关系的类型2:功利型

因某些条件和标准,而选择对方

理性色彩浓厚

难以获得爱情享受

一定条件下的关系危机

夫妻关系的类型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平等分担家务

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权

双方的角色均被认可,均被尊重

彼此的价值都得到实现,且彼此心怀感恩

家庭气氛和谐稳定

夫妻关系的类型4:建设型

建设中,勤恳踏实

有短期的具体目标

单缺乏诗和远方,精神生活匮乏

可能危机:缺乏意义感,琐碎的生活,有厌倦感

夫妻关系的类型5:惰性型

思维惰性,不愿意接受变化的未来

不愿意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不愿意承认关系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性

只希望按老样子生活

夫妻关系的类型6:失望型

对婚姻的期待过高,不切实际

对方不是想象的完美,感到失望

夫妻关系的类型7:一体型

在长期的生活中,建立了互相体贴、合作的关系

性格、爱好、习惯,融为了一体

彼此将对方看作“自己”的一部分

最大化的接纳彼此的真实自我,是真正好的亲密关系。

离婚

夫妻间的心理冲突1:需求不满

自我价值不满,自尊受损

性需要不满

感情需要不满

经济需要不满

休闲、爱好差异过大

夫妻间的心理冲突2: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的差异,未必全是坏事

有差异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彼此妥协、靠近

取决于彼此是否看得起

夫妻间的心理冲突3:“自我”的远离

各种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不向对方靠近

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不愿放下自我

一方痛苦时,另一方起不到心理支持作用

彼此调试的太慢,耽误了节奏

夫妻间的心理冲突4:性层面的差异

性愉悦的实质,是彼此身心共同参与的一种情感审美需要,是表达情感、证实魅力的过程。

良好的性关系,不仅带来多巴胺,还有内啡肽。

离婚的常见原因:

家庭功能得分过低

一方/双方体验感很差,且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婚姻成长期,没有顺利过渡

对爱情持有高期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构成。

家庭关系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具体社会关系的特点。

家庭关系相比其他社会关系,更具有亲密性、深刻性。

对儿童来说,家庭是社会的模拟。

家庭的结构要素: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家庭的结构模式。

核心家庭:夫妻+未婚子女

主干家庭:夫妻+一对已婚子女

联合家庭:夫妻+两对以上已婚子女

其他家庭: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

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闲与娱乐功能。

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社会与环境因素;家庭成 

[展开全文]

神经症,相对于精神障碍更轻

诊断神经症需要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

1、恐怖神经症(一定会有回避行为)

2、焦虑性神经症

紧张恐惧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广泛性焦虑(症状至少6个月)

惊恐发作,也是急性焦虑

3、强迫性神经症

[展开全文]
刘馨丽 · 2021-10-03 · 47、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3 0

妄想: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

原发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

继发妄想:是以错觉、幻觉、情绪高涨或低落为基础产生的妄想。

(四)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

错构症: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追忆中添加错误的细节

虚构症:想象、毫无根据的内容填补记忆空缺

(五)注意障碍

注意减退、注意、转移、衰退、增强、涣散

(六)智能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全面性痴呆:如阿尔兹海默病;部分性痴呆:如脑外伤痴呆;假性痴呆:如癔病)

自知力障碍

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程度作为评价精神障碍的指标。

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展开全文]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

1、功能性幻觉(伴随现实刺激出现的幻觉)

2、心因性幻觉

3、思维鸣响(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

感知综合障碍

(三)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联想、逻辑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散、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语词新作。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超价观念、强迫观念

[展开全文]

社会影响,是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的多数人符合。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是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这种影响,可能是意识下的理性选择,也可能是无意识下的不自觉。

从众行为,不管是不是人的本意,但一定是人的自愿。

从众的意义-社会性

从众是一种互动行为,有利于形成社会共同规范。

 对个人适应社会意义重要意义。

从众,但不要盲从。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圈椅从众、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主观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

①群体因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群体规模(临界值3-4人)

②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场独立/场依存

③情境的明确性

④其他因素:性别、智力、职业,等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即他人在场,提高了个人的绩效。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即他人在场,降低了个人的绩效。

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会提高,优势会得到表现,弱势会被抑制。

优势反应:已经掌握的很熟练的动作。

弱势反应:正在学习、不熟练的动作。

机制1:竞争动机

机制2:对他人评价的认知。

社会懈怠/社会逍遥,即群体一起,个人付出的努力降低。(责任意识降低、被亲近焦虑减弱)

(一)模仿

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守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和他人相同/相似的现象。

模仿是人们互相影响的一种方式

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的,有时是无意识的。

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模仿的榜样。

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发展趋势: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模仿,到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

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音、表情、动作等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使其接受暗示着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含蓄、间接)

暗示的分类: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有意暗示、无意暗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暗示、反暗示。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暗示者的权利、威信、社会地位、人格魅力;被暗示者的场独立性、自信、知识水平,年龄、性别,等;被暗示者所处情境,如处于困难情境、缺乏社会支持。

(三)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是较大范围的信息、情绪的传递过程,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引起众人的相同情绪和行为。(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社会感染的分类:个体间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染;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展开全文]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暴恐人际沟通,大众沟通。沟通由七个要素构成。

人际沟通的分类: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单向沟通、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现实沟通、虚拟沟通。

沟通网络:

正式沟通网络: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结构。 

人的60%-65%的信息传递属于身体语言沟通

大脑边缘系统,最诚实的大脑。

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3-7米)

社交距离(1-3米)

个人距离(0.5-1米)

亲密距离(0-0.5米)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和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兴趣爱好方面、社会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隐私方面。

自耦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一般来说,两者呈正比。

毫无关系的纯陌生人状态

公众人物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

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

人际需要,决定了其与社会情境的联系,影响心理健康。

3种人际需要X2种满足方式(主动表现、被动表现)

得到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趋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模式,对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

包容需要的满足与人际行为

支配需要的满足与人际行为

情感需要的满足和人际行为

群体的形成与解体,也是一样的。

群体形成过程:包容、控制、情感的循环过程。

群体解体过程:情感不和、失去控制、难以包容。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互相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①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

②相似与互补:

相似:信念、价值观与人格;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

最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行政能力、互补也可以产生吸引力。

③外貌:外表能产生光环效益

④才能

才能可以产生吸引力,也可能被人理解为威胁,适当犯点小错,反而增加魅力。

⑤人格品质

互动,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社会互动组成。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是一种角色互动。

人际互动的形式

合作:为达到某种目的,互相配合的行为。

目标一致;共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竞争: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目标稀缺,双方共同争夺

可能出现零和重提(一赢一输),也可能双赢。

是理性过程,按照规范。

人际中,双赢是最好的。

[展开全文]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的三成分——ABC模型(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一般来说,上诉三者是协调一致的,如果不一致,情感成分会占主导地位。

态度和行为

很多时候,两者存在不一致。

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单行为还受情境、认知、过去的经验影响。

态度和价值观

价值观是抽象的,态度是具象的;价值观更稳定,对行为的影响更间接;态度取决于价值,客观价值很重要,但主观价值更重要。

态度的功能:工具、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态度的形成: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的因素

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态度转变的因素2:信息的因素

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面聊。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3:接受者的因素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点

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水平、社会赞许动机。

个体心理倾向:叛逆心理、惯性、面子、等。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4:情境因素

预先警告、分心/注意分散、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

态度转变理1:海德的平衡理论

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影响,“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的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转变理论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个体关于自我、环境、态度对象的认知,彼此是协调还是失调。

四种失调:逻辑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态度转变理论3:社会交换论

个体对得失进行权衡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态度。

个体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人不是被动受环境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计算,这个计算过程,未必意识得到。

态度的测量:投射测验;行为反应测量;测谎仪的原理。

[展开全文]

社会动机,即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

亲合动机:

长期的亲合剥夺,会导致心理问题。

外界压力越打,亲合需要越强。

恐惧感月抢劫,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越高,亲合越低。

第一个孩子,比后续的孩子,恐惧越强的时候,亲合越高。

成就动机:

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又依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

抱负水平,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

与个体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成败与风险的主观概率;个施展才干的机会。

儿童成就动机的培养:

家庭氛围:自律训练、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互动模式

社会氛围:如城市的文化特点,学校/班级的氛围。

权利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两个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

侵犯/攻击行为:

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心理倾向。

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三方面组成。

广义的侵犯,包括各种社会评价。

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

利他动机:利他行为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的解释:

社会生物学:人和董伟都有保护物种延续的本能。

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的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社交情绪:是个体在交往中的主观体验,是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几种基本的消极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嫉妒(羞愧+愤怒+怨恨);羞耻;内疚、自罪感。

[展开全文]

心是脑的机能,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

在脑干上分布着脑干网状结构,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者脑结构的兴奋水平,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

丘脑接受除了嗅觉以外的所有感觉信息,并将其分派到适当的,位于脑各部分的处理回路。嗅觉信号并不通过丘脑接力传递,被刺激的神经细胞会将嗅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的嗅球。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嗅觉早于其他感觉出现。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枕叶,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

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布洛卡中枢即:运动性言语中枢

说-布洛卡-表达性失语症-能听说不出-额下回-运动性言语中枢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下丘脑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

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

【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结构。

斯金纳箱,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斯金纳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而设计的实验设备。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通过实验,进而提出了操作(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12、脊神经31)。

额叶最大,约占半球表面的三分之一。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接受外界刺激,将外界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或者直接接受神经冲动,传递到其他神经元。

脑干=延脑+桥脑+中脑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而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吃东西流口水和强光下瞳孔收缩都属于。

[展开全文]
席丽媛 · 2021-09-28 · 第一章 生理基础 0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属于“思维萌芽”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决定的。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认为人生而俱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生活才造成人和人之间很大的差别。

孟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善的;荀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恶的;世硕主张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告子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

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

沙利文是新精神分析,

桑代克和班杜拉是行为主义。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称为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理论中的内容。

人本主义的内容:存在主义、自我实现、人的尊严。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人本主义关心的主要命题:价值、尊严、潜能。

认知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情感属于心理过程,个体的心理特性(能力和人格)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又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个体的心理特性一旦形成,又会对心理过程产生制约的作用。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动。意志是心理过程,不属于行为。

[展开全文]
席丽媛 · 2021-09-28 · 第一章 绪论 0

能力:心理条件

智力:能力

液体能力:一个人与生俱来解决问题的天赋,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如死记硬背的能力。

晶体能力:是一个人受教育、文化、后天判断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展开全文]
栗雅芝 · 2021-09-2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心理学家要保持中立,先不要给别人评判,因为你评判他也不会改变。他的心里痛苦还是在这里。我们要管过程的东西,知道有这样的行为,原因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看到行为与价值判断之间存在一个距离。

[展开全文]
栗雅芝 · 2021-09-27 · 该任务已被删除 0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精神症状具有一下特点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神经症、更年期综合症、躯体虚弱状态)

2、感觉减退(抑郁状态、木僵状态、意识障碍)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清、部位不具体的不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4、错觉:歪曲的知觉

5、幻觉:虚幻的知觉(无对象性的知觉)

6、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窥镜症

[展开全文]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1、常识性的区分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2、非标准化的区分

统计学角度(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

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

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精神医学角度(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认知心理学(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3、标准化的区分

医学标准(脑功能失常)

统计学标准(心理测量结果)

内省经验(病人的主观体验、观察者根据自己经验做出的判断)

社会适应(遵从社会标准)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心理咨询师 大咖讲师

课程特色

视频(66)
PPT(21)
下载资料(20)
作业(56)

最新学员

学员动态